做了設計轉眼間也4年多了,從2011年由網頁設計師轉到手機APP設計師;最近的工作不是很忙,就靜下心來去閱讀學習下網際網路的一些發展趨勢來彌補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因為工作的時間大部份都是做設計);之前一直以為用戶體驗方面的工作是有專門的研究人員去做的,與設計人員沒有關係,通過這幾天的學習,發現做設計的也可以做到用戶體驗啊,下面我就給大家一一介紹下,大家互相學習 ^_^
一、後台的執行
核心思想:通過在狀態欄運行加載的程式的同時,可以使用戶可以做其他的事情
舉例說明:
當點擊“贊”的按鈕後,按鈕的字樣立馬就變成了“已贊”的狀態;其實看圖中的紅色框的加載圖標,它只是在後台運行默默的加載程式;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用戶不需要一秒鐘的等待,避免了當網路不好的時候那個圈一直在轉的情況。
發微博平台
例如:我剛發表了一條評論,右邊紅色框的區域立馬顯示在評論列表,但實際上我回復的這句評論,對方不能立即收到消息提醒;是因為在看狀態欄的,我發的那句話正在後台程式默默的加載運行呢;這樣後台執行它的任務,我可以繼續查看其他的評論內容,也不耽誤事。
二、在載入前顯示內容
核心思想:讓用戶感覺很快想看到相關產品的訊息
舉例說明:
Appstore詳情頁
當用戶從列表進入詳情頁的時候,最上面也就是左邊圖紅色框的區域,毫無加載狀態,立馬有產品的訊息顯示,讓人感覺點擊後內容立馬就出來了。
三、充分利用好緩存
核心思想:利用緩存機制,提高頁面的打開速度
舉例說明:
蟬遊記的“遊記”和陌陌的“添加微博好友”等頁面,都利用了緩存
緩存可以把網路數據保存在本地,下次打開時無需要再次向網路請求,減少流量並減少等待時間。在設計時,可以先顯示緩存內容,同時後台到網路上拉取新內容,若有新內容立即換或下次訪問時替換。
四、界面先行,網路隨後
核心思想:對於一些數據量很小,且失敗可能性較小的網路交互,或者是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用戶也能夠順暢地使用APP
舉例說明:
微信朋友圈的“發圖片”和微博的“收藏”功能
朋友圈即使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也可以發佈圖片,等有了網路之後自動上傳剛發佈的內容,這一點體驗做的很棒(PS:希望微信可以快點更新ios7扁平化)
微博的收藏,當不想收藏的時候,再次點擊,幫你可以做其他的事情了,此時會在狀態欄自己努力加載。
五、預測用戶行為,提前開始任務
核心思想:預測用戶下一步操作是什麼,提前為用戶鋪好道路
舉例說明:
網易雲閱讀
當用戶從列表頁進入詳情頁,查看一條訊息之後往下拉就會看下一條,並且內容已經加載出來,往上拉就會回到上一條,這樣很符合大眾的習慣;這樣做避免看完一條之後點擊返回在從列表點擊進去看另外一條。
Android的更新提醒
它是在安裝包自動下載完成之後提示,避免了讓用戶等待下載的過程。
六、盡量少的讓用戶輸入,輸入時盡量多給出參考
核心思想:行動端的虛擬鍵盤既有它的優點,又有它的缺點,缺點主要有:
虛擬鍵盤的空間限制,手指的點擊經常造成誤按;
輸入定位無法反饋(比如說我輸入丁丁,結果搜尋列表出現丁丁歷險記,其實我是想搜尋中國好聲音的丁丁啊,嘿嘿)
舉例說明:
中國百度地圖
例如:我想找萬達國際影城,當在輸入框搜尋「wand」幾個字母的時候就會列出所有關於萬達方面的內容,很容易就找到,這樣避免用戶多輸入的狀況,很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