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牌是指剛進入市場的產品的品牌或原有的產品經過改進以後賦予的新的品牌。新品牌的特征之一就是沒有基礎受眾,要想拼過老品牌,需要行銷人精心培養市場。作者說,可以這麼做,你覺得呢?
從0開始打造一個全新的深入人心的品牌,需要首先知道:人為什麼需要這樣的信仰?人們建立瞭形形色色的信仰,並把這個信仰的主體當作他們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如果你想得到無數人的支持,並且擁有強大的“粉絲經濟”,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類似宗教或者國傢的“信仰體系”。
如果你打開一個類似這樣標題的新聞“小米發佈小米NOTE,售價3299”,那麼往往可以見到這樣的跟帖:
一樓:“少壯不努力,長大搶小米。安卓狗跪舔雷不斯算瞭!”
二樓:“果狗太傻,一個成本2千的手機賣給果狗五六千!隻許蘋果賣高價,不許小米賣合理高價?”
三樓:“蘋果賣的是設計,安卓狗有什麼資格說蘋果?你行你設計一個iPhone我看看”
看到這樣的跟帖,最讓我驚訝的並不是“人與人之間以狗相稱”,而是人們對品牌的狂熱—對很多人來說,他們所消費產品的品牌已經變成個人信仰的一部分—對於一個“米粉”來說,侮辱小米這個品牌就跟對他自己的人格進行侮辱一樣。
然而在過去,這樣的“信仰”往往隻存在於國傢和宗教之中。對於一個基督教徒,侮辱上帝就跟侮辱他自己一樣。對於一個愛國者,侮辱他的祖國就跟侮辱他自己一樣。
而現在,人們建立瞭形形色色的信仰,並把這個信仰的主體當作他們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不論是對國傢、宗教、某個品牌、某個足球聚樂部還是某個歌唱明星。
Martin Lindstorm通過大腦磁共振成像技術(MRI)發現,當被呈現一個品牌形象時,消費者大腦被激活的區域和他被呈現祖國及宗教形象時的區域是一樣的—品牌信仰的作用類似於愛國或者宗教信仰。
所以如果你想得到無數人的支持,並且擁有強大的“粉絲經濟”,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類似宗教或者國傢的“信仰體系”。
而為瞭建立一套這樣的體系,從0開始打造一個全新的深入人心的品牌,需要首先知道:人為什麼需要這樣的信仰?
人類需要信仰,是因為相對於復雜的世界,人類的大腦太過於簡單瞭,因此我們不得不用各種方法來簡化這個世界,以減少不確定感。而這一套減少“不確定感”的體系就是信仰,比如:
從零打造新品牌得先建立“信仰” 粉絲路線是這(2)_Game2.tw 互聯網從業人員
人的性格很復雜,性格的影響因素也很復雜,為瞭減少這種“不確定感”,我們開發瞭12星座理論。
天氣的成因很復雜而且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為瞭減少這種“不確定感”,我們幻想出瞭“雷公電母”。
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很復雜而且難以理解,為瞭減少這種“不確定感”,我們幻想出瞭“造物主”。
同樣,保護牙齒健康的方法很復雜,為瞭減少這種“不確定感”,我們選擇相信瞭佳潔士的廣告,認為“隻要用佳潔士刷牙就行瞭”。
大部分人對於這種“不確定感”如此厭惡,以至於不得不在各個方面選擇可以讓自己信仰的東西—不論是英明的君主、偉大的領導人、鮮艷的國旗、神聖的上帝還是一個強大的產品品牌,並且讓這個“信仰體系”變成自己人格的象征。
那麼如何從0開始,打造一個這樣的“信仰體系”,並形成一個“完整的品牌”呢?
這樣的信仰體系有6大立柱,你需要像構架國傢信仰、宗教信仰一樣一個個構建這6大立柱:
國旗:一個簡單的符號
一個上帝般的人物形象
一個法典一般的信條
一個傳奇的故事或者秘密
一個共同的敵人
一些儀式
當你的“新品牌”具備瞭這6大立柱,就可以行為一個可以被“行銷”和“推廣”的信仰體系瞭:
1,國旗:一個簡單的符號
任何一個東西如果想要被信仰,首先要有一個簡單的可以被識別的視覺形象。
對於國傢來說,這個視覺形象就是國旗,如果你註意看,幾乎所有都國旗都是構成簡單、容易識別的。
對於基督教來說,就是十字架。
對於品牌來說,就是以LOGO為代表的視覺標識體系。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難以記憶抽象的東西—它喜歡視覺化。所以即使是像“自由”這麼抽象的東西,也被具體成瞭“自由女神”。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符號”必須足夠簡潔和可識別,否則人看到它時,無法在大腦中迅速建立視覺上的識別,也就無法形成長期的“品牌信仰”。
比如奔馳的LOGO本來是非常復雜的並且難以識別,後來經過一代一代的演進,變得容易簡單。
而更多的品牌仍然沉浸在復雜、難以識別的LOGO當中。